这个月因为美国的关税大棒,全球被卷入关税贸易战的漩涡。
此前,2月1日,美国就因为芬太尼等问题,对中国加征关税达到了20%。
而4月2日美国宣布了对全球180多个国家的“对等关税”,其中对中国商品加征34%关税。接着中国反制,之后美国不断加征中国输美商品关税,从34%一路飞驰到125%,前两天美国的加关税数字游戏已经达到245%的地步。
在美国这种时刻变脸的关税政策之下,对全球的供应链、经济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。未来的不确定也让工厂、外贸企业、物流、供应链等企业心情忐忑。
具体来看,行业内受到了哪些冲击?这些企业如何才能从这种不稳定的关税政策下坚守,或者说如此大的危机中是否还存在机会呢?
在中美关税战背景下,做美线的出口制造商必然会受到影响,包括国内以及其他国家,从而联动影响到供应链上下游。
有纺织业的工厂开始减少工作时间。某一家企业就将下班时间调整到5点半,然后放假3天;有玩具工厂被要求暂缓发货,车间二十多台缝纫机当场停掉一半;还有服装生意的老板,刚进了50来万的布料,仓库堆着30万双袜子,美国客户却直接砍掉了70%的订单。
但也有制造商晒出紧急招工、加薪招人、三班倒连轴转的通知和照片。有一家广州的玩具厂凌晨两点还发出了装卸的视频。
关税大战加速了产业链洗牌,虽然是大危机,但有些有技术、有能力、有渠道的工厂、外贸企业却也有了机会脱颖而出。
主要的办法有哪些呢?
第一,供应链多元化。
避免单一市场:这种做法的工厂已经开始布局“中国+1”模式,除了国内大本营,还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其他国家,比如越南、印度、墨西哥等。
比如比亚迪,在巴西建设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工厂,年产能高达50万辆。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一次产能新布局。
借此举不仅能降低整体产业链风险,还能享受当地的关税优惠政策,降低物流成本。
第二,本土化布局,利用当地身份降本。
不少国内企业在美国都注册了公司,通过半托管模式,在美国构建海外仓备货,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关税波动,既能减少物理距离,从而实现高时效,还能减轻清关成本。
第三,增加产品附加值涨价。
这是很多制造业工厂都会选择的途径。
一种是通过更优质的性价比产品去实现竞争。
比如国内有专门生产AI眼镜的厂商,其通过国产芯片代替了高通的方案,性能又不比国际品牌差,但价格仅仅是国际品牌的1/4,在国际竞争力上就很有韧性。
还有一种是通过产品升级路线涨价,从价格战到增加附加值的价值战。
比如某个东莞的玩具工厂,开发了多个自研IP,主打盲盒、手办等品类,玩具的IP属性能抵御同质化竞争,还能有更高的溢价率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涨价策略是动态调整价格。
有企业对于美国高密度消费地区、高销售量地区保持原价,以此维持销售量和市占率,但在低密度消费区或者高质量消费地区提高一定比例的价格,维持利润。不断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价格,避免亏损。
第四,市场多元化,寻找可替代渠道。
这里主要根据关税等政策变化,企业寻求更低关税或者更优惠政策的出口目的国,优化出口格局来降低政策到来的不利因素。
比如,现在中国与东盟、欧盟等国家都开始洽谈或者已经实现合作,欧盟几天前就与中国达成了电动车的谈判。
第五,供应链为王。
国内目前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都有非常强势的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,比如华强北的电子商品,有一家企业的美国客户向其采购蓝牙耳机,需求是2周交货。但因为华强北周边有30万家配套企业,通过产业协作,仅仅需要几天就能完成生产交付,甚至还有“当日下单,次日发货”的极限操作。
因为这种供应链的完整性、高密度,让整个产品生产的成本无限压低,实现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,因此即使在高关税之下,也有国际品牌选择进口国内的产品。
第六,出口转内销。
这里有两个方向。
一个是线下渠道。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帮助外贸出口企业开通出口转内销渠道,湖南省商务厅前两天就发布了相关通知,给出了一系列渠道联系方式,外贸企业可以主动对接实现国内市场的拓展。比如国内企业之间的守望相助。以永辉超市为例,其近日发布了《致中国优质供应链的一封信》,表示如果中国外贸企业因出口受阻而库存积压,永辉将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让他们的商品15天极速上架。
另一个是线上渠道,实现了生态协同。比如京东推出2000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,帮助外贸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市场,让更多外贸好物畅销全国。比如美团为外贸企业设立采销交易专区,拓展即时零售销售渠道。美团优先调配优质外贸商品为全国3万家闪电仓供货,为外贸企业免除交易佣金等措施。
而作为生产链下游的物流企业,因为订单量的波动、目的国的改变等受到的影响更大。
比如目前有物流商反馈,华东、华南已经频繁出现航线不稳定的现象,空班、延船、改港、航线合并等异常频出。那么作为应对,无论外贸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需要提前搞好备货计划。
因此,物流生意受到的更大影响因素是变化。比如这次的关税大战,美线的生意少了,但生产端其实正在寻求更多的国内市场、欧洲、中东等新兴市场,物流服务商如果能够有资源和渠道匹配新的物流动向,依然能留住老客户、拿下新客户,这里考验的就是物流企业的多渠道供应链能力和资源。
另一方面,因为关税让低价竞争的空间无限压缩,让原先一批依赖价格战抢夺客户的物流企业很难生存。比如美线的货代公司,此前的关税优惠没了之后,他们也没办法给商家提供“双清包税”的服务了,那么价格的下降空间有限,那些更有资源、更有时效性、合规清关能力更强、技术优势更明显的大型物流商就有了规模化、智能化的优势,也更容易被市场选择。
这样的情况下,物流出现了哪些应对措施呢?
第一,开辟新路线。
据悉,中国正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基建布局开辟新通道。中蒙、中吉乌、中泰、中越四条跨境铁路建设加速,打通北亚、中亚、东南亚物流网络,年运力提升超3000万吨。这些跨境铁路线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,还能将中国与rcep成员国深度绑定,减少对美依赖。
第二,加收报关费或者手续费。
比如在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后,服务类商品关税成本增加10%左右,跨境电商卖家平均每月大约额外承担数千美元关税成本。物流也因为清关手续更复杂而采取加收报关费的手段。比如云途物流和递四方均对美线货物加收报关手续费 20 元每票。
第三,涨价。
目前,燕文物流、云途等企业因关税新政策调整了收费模式。
基本都要求单独计算申报价格,针对纺织品及服装类按包裹申报价值的35%,纺织品服装以外按包裹申报价值的 25%预收关税保证金。
第四,海外仓火爆。
很多企业寻求建设海外仓来保障关税变动之下短期内的销售稳定。为此,不少物流企业的配套也正在调整。比如华贸物流已经在东南亚、墨西哥等建立16个保税仓,通过中转运输,大幅度降低关税。
与此同时,跨境电商物流也从原先全托管模式慢慢走向了半托管模式。全托管模式是受到此前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货物关税豁免而受到热捧的。当时依赖小包跨境物流,货物可以以小包裹形式跨境运输,以此降低物流成本、保持商品的海外竞争力。
现在没有800美元以下关税豁免,选择在海外注册公司,成立海外仓的模式更为稳定,同时还能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。
当然除了对国内物流产生影响,美国的物流,尤其是海关方面受到的冲击更为剧烈。
一方面是,美线的航运价格下跌,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,4月11日,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(海运及海运附加费)分别为2202美元/FEU和3226美元/FEU,分别较上期下跌4.8%、2.4%。
由此也带来了美国进口量的暴跌,根据供应链可视化平台Vizion的数据,4月1日至8日期间,全球集装箱预订量环比下降49%,美国进口订单下降64%,而来自中国的预订也下跌了36%。据彭博社预测,新关税可能导致中国对美部分商品出口减少40%。
另一方面,美国海关以及邮政系统陷入了瘫痪。海关方面主要是无法处理暴增的包裹检查量。有报道称肯尼迪机场积压超100万个包裹,物流延误严重。《华尔街日报》称海关每个包裹的检查成本大约为5美元。为了应对激增的检查工作量,甚至需要增聘数千名海关工作人员。
而邮政方面则是因为关税政策,暂停了接收中国包裹。除了美国邮政,香港邮政等都暂停了寄往美国包裹的服务。受此影响,很多一直依赖直邮的中小卖家很有可能面临订单违约的风险。
不过,也有听闻国内工厂以及物流声音表示,他们接到美国客户电话,表示你们别停,货照发,关税的事我们搞定!不知道大家遭遇的情况都是怎样的,对于后续关税变动以及外贸生意预判如何?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,欢迎分享~
途虎养车2025年中城配线路运输招标-报名公告
7340 阅读菜鸟无人车现身合肥,成为连锁零售商的灵活“补货员”
3074 阅读美国消费者越囤货,中国物流越赚钱?
1929 阅读新产业、新客群、新场景:顺丰控股“激活经营”3月营收236.61亿元,速运业务量超行业增长达25.36%
1402 阅读京东物流的“唯一性”:为何它在物流循环经济中独树一帜?
1237 阅读2025年全球物流100强榜发布!
875 阅读快递大盘强劲增长势头不减,Q1业务量完成451亿件
717 阅读超越二元思维:价值导向的供应链组织变革
670 阅读供应链网络建模革命:混合整数规划遇见机器学习
722 阅读消费品巨头供应链变革案例:宝洁库存优化实践的深度解析
706 阅读